铠海蛭

Pontobdella loricata   Harding
   

  20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标本采集地 山东烟台。
形态 身体不严格区分成圆柱形的颈部和宽而扁的腹部,而是成纺锤形的。体长128mm;体后部最大直径为12mm;前吸盘直径约为5mm;颈部前端的直径为4mm。前吸盘呈圆杯形,偏心地与颈部连接,具有6个不明显的亚缘结节,边缘收缩成波纹状,包括节Ⅰ至节Ⅴ的前部。尾吸盘亦呈圆杯形,较前吸盘的直径要小,边缘也收缩成波纹形。在前吸盘之后共有62环。颈部由21环组成,其中节Ⅴ仅一环;节Ⅵ2环;节Ⅶ一Ⅺ各3环,而且中环较大;节ⅪⅠ仅2环,但是在节Ⅻ前面发现有一小环部分,这似乎代表该节的首环。要证实这一点需要更多的标本,如果是这样总环数则为63。显著的环带由颈部最后7环组成,即位于节Ⅹ宽阔的中环与节ⅩⅢ之间。两生殖孔相隔2环,雄孔位于第17环与18环之间,即在节Ⅺ的a2与a3环之间。雌孔位于第19与20环之间,即在节Ⅻ两环之间。腹部的节ⅩⅢ—ⅩⅩⅣ均由3环组成,而其中环显然较前、后两环大。节ⅩⅩⅤ、ⅩⅩⅥ和ⅩⅩⅦ各有2环,而且后一节中的环较前一节中的环渐小。肛门在第59环与60环之间,即在节ⅩⅩⅥ的两环之间开口,所以与尾吸盘相隔3环。体表被明显的结节或疣覆盖着,但在各环上的数量、大小以及位置变化很大。在典型情况下,3环体节宽阔的中环上生有8个大的圆锥形结节,两个在背面,两个在侧面以及4个在腹面。此环前、后狭窄的环上各生有14个小结节,6个在背面,6个在腹面,另外每侧还有一个。这里描述的大结节可能被偶然地漏掉或越出它们的正常位置,而一种小的结节可能插在它们之间。特别是在中央的腹面,一种小结节时常出现在正中一对大结节之间。
口孔占据前吸盘内几乎中心位置。嗉囊具有单独的后嗉囊盲囊。在福马林溶液里成橄榄绿色,而在酒精溶液里成一均匀的灰绿色,不出现特有的斑纹。

鉴别特征

鉴征 身体不严格区分成圆柱形的颈部和宽而扁的腹部。两个吸盘呈杯形。头部没有服。完全体节各有3环,每节的中环a2上生有8个大的圆锥形结节,其余的环上生有14个小结节,两生殖孔相隔2环,雄孔位于第17和18环之间,雌孔位于第19和20环之间。肛门位于第59和60环之间。
分类讨论 我国标本最初为中国科学社生物实验室的王氏(K.P.Wang,1931)在烟台鱼市场从海鱼上收集,由伍献文(1933)订名Pontobdella moorei Oka,1910,
后来宋大祥等(1978)又根据Soós的名录(1965)将该种划归Pontobdellina macrothela Schmarda,1861。著者详细分析了伍献文的描述和图,发现本种因身体不严格区分成为圆柱形的颈部和宽而扁的腹部,因此不属于扁海蛭属(Pontobdellina Harding,1927),而应属于海蛭属(Pontobdella Leach,1815)。在外部形态方面,除肛门位置和最后一体节的环数不一致外,其余如生殖孔的位置,体表大、小结节的排列以及体环数的分布等重要分类特征均与Harding(1924)描述的铠海蛭(Pontobdella loricata)相同。因此我国标本应为铠海蛭,而伍氏的订名与宋氏的订名则为该种的同种异名。

生物学

生态 我国和印度的标本均无宿主记载,我国标本得自山东沿海的海鱼;印度标本得自印度海洋调查233号站的海鱼。由于具有疣状结节,我国沿海,俗称海黄瓜。